尹衍樑先生在設立唐獎.漢學獎時,明白表示此獎的宗旨是「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」,尹先生此舉令人感佩。這個獎項不稱「中國國學研究獎」、「中國研究獎」,原因無非在於鼓勵已有數百年學術傳統的國際漢學研究擺脫「東方主義」,轉到把握中國文明內部脈動、深入理解中國文明精髓的方向。換言之,漢學獎的頒發對象,應是「形夷心華」、「白皮黃心」的國際漢學大師。得主揭曉,令人錯愕。他是被一些人稱做「中國史學泰斗」,備受西方世界推崇,「形華心夷」、「黃皮白心」的名人。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西方世界和西化華人視某公為「泰斗」,原因有二:其一,這位得主對西人的學術典範和政治思想了然於心,立足於西方視角,運用西方思路、方法、公式,毫不留情地解剖了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傳統,有利於西人永久維持其文化優越感。其二,這位得主並不像其他學者那樣「自命清高」,他「義無反顧」,投身由西方主導、由西方在亞洲的跟班捨身效力的反華、反中政治大潮,毫不留情地譏諷中華民族的復興,有利於西人維持西方價值的道德優越感。巧合,或並不巧合的是,西方世界和西化華人視這位得主為「泰斗」的原因,完全符合20多年來台灣社會的「政治正確」。漢學獎的宗旨「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」,在20多年來的台灣社會中,顯然被視為「落伍」、「反動」,而且「政治不正確」。尹先生的理想,可謂崇高而天真。至於由公正超然的中研院辦理提名和評選的過程,是否公正超然,是否「政治正確」,答案已昭然若揭。「形夷心華」首見於唐朝陳黯的〈華心〉一文,該文旨在辯證區分華夷的標準,強調不應以地理位置來區分華夷,而應當考察人的行為是否符合華夏禮義。以禮義為判斷標準,則「辨在乎心」,於是就有「形華而心夷」和「形夷而心華」二者。從這角度看,首屆漢學獎得主最重要的研究結論,不是「彰顯」,而是「懷疑」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。其判斷標準,不是中華的「禮義」,而是西方的價值。某公長期致力於推廣西方的「進步」價值,目標是想讓與他有血緣關係的華人「享受」西方式「民主」下的「尊嚴」。如此,當然就對應了「形華而心夷」。儒家主張「禮義」、「春秋大義」,終極目標在守護中華文明的傳承。顧炎武更強調「亡國」和「亡天下」的區別,一般改朝換代、政權更迭,對於失敗的一方而言是「亡國」,跟文明、百姓都沒有太大的關係;但文明延續中斷了,就是「亡天下」,而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」,任何有「華心」的人都有責任保護中華文明。這個責任在近代,具體化為民族復興的目標。某公當然至少還是「形華」的,寫了一堆中文書,在家也講中國話,但他所在意的,只是中國史上某特定政權的興亡,而不是中國文明、中華民族「天下」的興亡。如此,當然就違背了「春秋大義」。這位得主勤快用功、著作等身。但套用西方公式強解中國文化,正好南轅北轍;解的愈多,謬誤愈多。這位得主也忘我地投身政治,但他關注政權的興亡,罔顧民族命運、文化的永續;他投入愈多,危害就愈多。衷心期待,第二屆唐獎.漢學獎撥亂反正,回歸最初設立的宗旨。(作者為淡江大學副教授)



3718D8A04D900C5D
arrow
arrow

    Eratm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